|
3.治療血瘀高血粘癥 益母草注射液12~15m1,加入5%葡萄糖濃液250m1中,靜脈緩慢滴入,每日1次,連續(xù)滴注15日為1療程,治療前后觀察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并測定血液β脂蛋白、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頭暈、頭痛、近期記憶力減退、失眠及肢體麻木等臨 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共觀察105例,結果治療 5~7日后,便有明顯效果,頭暈有效率91.3%,頭痛有效率73%,失眠有效率81%,肢體 麻木有效率82%; 93例作單腿閉目直立試驗,96.6%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00例血粘度降低及其他血液流變學改善,有效率為94. 5%;觀察65例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73例β脂蛋白降低[3)。 4.治療婦產科出血性疾病 取益母草、馬齒莧各 30g,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9劑。治療100例,結果痊愈83例,好轉13例,無效4例,其中服藥1~3劑血止者55例,4~6劑血止者18例,7~9劑血止者10例。痊愈率為83%,總有效率為96%[4)。 5.中心性視網膜脈胳膜炎 益母草120g,加水1000ml,武火煎30分鐘,取頭汁,藥渣再加水500~700ml,煎30分鐘,取汁,兩次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治療24例,均有效。 【參考文獻】 [1)姚軼塵,等.中醫(yī)雜志,1966,(4):26 [2)王哲身,等.中醫(yī)雜志,1985,(3):29 [3)鄒其俊,等.山西醫(yī)藥雜志,1989,(1):13 [4)李秀珍.中醫(yī)雜志,1990,(7):47 【藥論】 1.論益母草應用宜忌 ①張景岳:“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本草正》) ②倪朱謨:“產后諸疾,因血滯氣脈不和,用之相宜,若執(zhí)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證,血虛形怯,營陰不足者,肝虛血少,瞳人散大 者,血脫血崩,陽竭陰走者,概而與之,未嘗不取咎也。”(《本草匯言》)③張山雷:“益母,雖非大溫大熱之藥,而氣烈味苦,究是 溫燥隊中之物,觀于產后連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確據,故宜于寒令寒體,而不宜于暑令熱體。乃吾鄉(xiāng)視為產后必用之物,雖酷 暑炎天,亦必常備,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濃調,若在三伏時令,新產虛體,多服此濁膩苦燥之藥,耗血戀邪,變生不測。”(《本草 正義》) 2.論益母草與茺蔚子功用異同 ①李時珍:“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并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婦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并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于行,而其子則行 中有補故也。”(《綱目》)②王劍賓:“(益母草)根、莖、花、葉之性味治效均與子相同,故后人用莖葉以治胎產,取其能散血也。李時 珍謂其根、莖、花專于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是誤解《本經》益精之說也,實則《本經》之所謂益精,以其能除水氣也,精氣為水氣所 阻則目不明,茺蔚子以辛溫之力散其水氣,則精氣得以暢行而目無阻滯矣。如以子為行中有補,則根莖花葉未嘗不行中有補,惟以瀉為 補,并非補益之補。若以子為行中有補,根莖花葉行而不補,則不可通也。”(《國藥詮證》) 【附注】 茺蔚子為益母草果實,含益母草寧(leonurinine)、茺蔚子堿及油酸、亞麻酸等。性微寒、味甘;能活血通經、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腫痛、高血壓病等,用量4.5~9 g。 【錄自】 《中藥全書》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