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體內過程:用14C-COI或秋水仙酰胺給正常小鼠皮下注射,4小時后觀察其體內分布,主要分布在脾臟,為給藥量的40%,其次是腎和小腸,肝中最少,而血液、腦、肌肉和心臟均無放射性。秋水仙酰胺在腫瘤內含量較高,而Col則較少。Col在體內排泄慢,小鼠靜脈注射后16小時,體內仍保存有50%左右。Col在大鼠、犬、貓體內主要經膽汁和小腸排泄,尿中排泄較少。而秋水仙酰胺經尿排泄較快,且無明顯的蓄積性。Col可從呼吸道排出,24小時內排出的14CO2約為原藥總量的5%-23%。而秋水仙酰胺未能從呼氣中檢出放射性。且從尿排出的放射性物質中有原形及其分解產物。 口服Col后迅速吸收,血漿峰濃度發生于服后0.5-2小時,Col及其代謝物大部分通過膽汁及腸分泌進入腸道。由于這原因,再加上腸上皮更新較快,更易受COI作用的影響。這可解釋Chl中毒時腸道癥狀比較突出的原因。單次靜注Col后,可在白細胞及尿中檢測到該藥至少9天。Col大部分從糞便排出,約10%-20%排泄于尿,肝病患者,肝對該藥的攝取和消除減少,從尿排出的部分增加。 9.毒性:急性毒性試驗:Col給小鼠腹腔注射1次,其半數致死量為2.6-2.8mg/kg;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7-3.03mg/kg。秋水仙酰胺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61.77mg/kg,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0.59mg/kg。兩者中毒現象相似,一般在給藥后3-6小時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后以呼吸衰竭而死亡。 亞急性毒性試驗:Col及秋水仙酰胺給小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連續7天,其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95mg/kg及61.6lmg/kg。腹腔注射秋水仙堿 1-2mg/kg,連續3天,可見胃腸蠕動減少,胃腸道充血、潰爛等;家兔靜脈注射總量為3.9mg/kg時,可見胃、腸脹氣,及腎臟的損害。在到達抗腫瘤劑量時,可使脾臟重量減輕約50%-60%。此外,一定量的Col可抑制正常細胞分裂,骨髓抑制而引起粒細胞缺乏癥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秋水仙酰胺給犬靜脈注射0.2-0.4mg/kg,第4日亦可出現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并見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和骨髓抑制,但對腎臟無明顯損害,以上癥狀在停藥后均可恢復正常。麗江山慈菇含大量Col,內服后在體內可氧化成有劇毒的氧化二秋水仙堿(oxydicolchine),對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產生嚴重刺激,并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其致死量約為20-30mg。 Col最常見的副反應是發生于快速增殖的胃腸上皮細胞,特別是空腸,主要是惡心、嘔吐和腹痛。一旦發生應即停藥,潛伏期約幾小時或更長。靜注Col同樣有效,且發生效果更快,幾可完全避免胃腸副作用。Col急性中毒時可致出血性胃腸炎、廣泛性血管損害、腎毒性、肌抑制和中樞神經系統下行性麻痹。Cul可產生暫時性白細胞減少,隨后發生白細胞增加,有時系由嗜堿性粒細胞顯著增加之故。長期應用Col者還有發生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肌病和脫發的危險。也曾有精子缺乏的報道。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通風處,防蛀、防霉。 【性狀】 1.性狀鑒別:球莖呈不規則短圓錐形,直徑0.7-2cm,高1-1.5cm;頂端漸尖,基部常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一側有自基部伸至頂端的縱溝。質堅硬,碎斷面角質樣或略帶粉質,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微麻。 2.顯微鑒別:球莖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細胞扁平,長30-60μm,厚18-23μm。其內側為寬廣的薄壁組織,有外韌型維管束,稀疏散在,每束有導管3-7個,環紋或網紋,直徑9-45μm。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多單粒,呈不規則圓形或半截米形,臍點呈星狀或點狀,多數淀粉已糊化。 3.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 85%乙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lml,置水浴上蒸干,加6mol/L鹽酸溶解,煮沸2-3min,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即顯欖綠色,加氯仿數滴,振搖,氯仿層顯黃褐色。 【圖片】 麗江山慈菇 ![]()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