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八角楓根 【拼音】 Bā Jiǎo Fēnɡ Gēn 【英文】 Chinese Alangium Root, Root of Chinese Azalea 【拉丁文】 1.Alangium chinenese (Lour.) Harms [Stylidium chinense Lour.]2.Alangium Platanifolium (Sieb. Et Zucc.) Harms [Marlea platanifolia Sieb. Et Zucc.] 【異名】 白龍須、白金條、白筋條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小毒 【歸經】 歸肝;腎;心經 【功效】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散瘀止痛。主風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 【藥用】 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和瓜木的根、須根及根皮。 【應用】 1.用作肌肉松弛劑 根據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八角楓具有明顯的橫紋肌松弛作用和一定的鎮痛作用。在使用針麻及中草藥麻醉的外科手術中,如肌肉松弛不夠滿意,可加用八角楓,使肌肉松弛比較滿意,手術得以順利進行。對于閉鎖性骨折整復、小兒疝修補術及其它體表手術等較簡單的手術,亦可單獨用八角楓作為鎮痛麻醉劑,但其鎮痛似不夠完全。八角楓曾應用于腹部外科、骨科、小兒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等手術共900例,肌肉松弛的成功率為97.9%。其中病員年齡最大的63歲,最小的僅15日。用法:口服法:用八角楓須根3-5錢,加水至150ml,煎煮20-30分鐘后,于術前半小時口服。主要用于小手術,手術時皮膚切口加小量局麻。肌肉注射法:八角楓注射劑(粗制品)按0.4-0.5 g/kg體重(生藥量)在術前20-30分鐘肌肉注射。靜脈滴注法:八角楓注射劑(每ml含總生物堿5mg),按0.8-1;omg/公斤體重,最大量不超過1.2mg/公斤體重,在術前5-10分鐘行靜脈滴注,于5-10分鐘內滴完,3-5分鐘后產生肌肉松弛作用。八角楓如配合中藥麻醉,則洋金花劑量可略低;如配合針刺麻醉,可采用體針或耳針誘導;如系小兒外科,需用基礎麻醉。據觀察,八角楓的常用肌松劑量對心臟影響不大。間有急性中毒者,主要是呼吸抑制,若及時進行人工呼吸可以解救。連續用藥15日對肝臟有輕度影響。如應用八角楓的手術過程中仍有肌肉松弛不夠滿意者,可能與所用麻醉方法鎮痛不佳有關。 2.麻醉 以八角楓作為麻醉劑進行婦科手術(包括絕育、子宮全切除、宮外孕手術、卵巢囊腫切除等)計111例,總有效率為96.4%。其中良效(手術前、手術中不用藥,切口線上用小量普魯卡因,病人不喊痛,肌肉松弛相當于全身麻醉的二期、三期)30例,有效(術前用基礎麻醉如杜冷丁加非那根,切口線上用0.5-1%普魯卡因在10-30ml以內者)77例,無效4例。用量用法:干八角楓根須,一般絕育等較小手術用5分,卵巢囊腫切除等較大手術用2-3錢;加水至把藥浸沒(約100ml),置水浴鍋中隔水燉開半小時,去渣服汁,服后30-45分鐘即可開始手術。麻醉過程中病人神志清楚,術中病人呼吸、脈搏、血壓與術前比較無顯著差異,術后病人能自行走回病房。下列因素對八角楓麻醉的成功有重要影響:服藥與手術時間間隔太短,吸收作用不完全;燉藥時放水過多,藥汁濃度不夠。 3.治療心力衰竭 用八角楓干根(包括須根、細根和粗根)1斤切碎,加水2000ml,文火煎至1600ml時過濾去渣,再加入白蜂蜜5錢同煎至沸(每10ml藥液約合生藥3.3g),冷貯備用。每次制備藥液,均應在2-3日內用完。每日3次,每次10-20ml(相當于生藥3.3-6.6g)口服,據臨床觀察,本品的強心作用明顯,無異位心律的副作用,能使心率減慢,對風濕病的活動期亦有效,可使風濕病病人的房性過早搏動消失,及1度房室傳導阻滯轉為正常,同時可使風濕病的臨床表現有所改善。 4.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采用八角楓注射液、糖漿及酊劑,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共62例,臨床治愈(關節疼痛消失,半年內未復發)11例,顯效(關節疼痛明顯減輕)18例,好轉(關節疼痛減輕)24例,無效9例。用量與用法:八角楓注射液 每2ml含生藥4g,每次肌肉注射2-4ml,每日1-2次。50%八角楓糖漿,每次服20-30ml,日服2-3次。八角楓酊劑,用八角楓干根洗凈切細,按1:3比例,放入白酒中浸泡20日,隔日攪拌1次,密閉,去藥渣過濾,取上清液,每次10ml,日服2-3次。 【注意】 孕婦、小兒及年老體弱的病人均不宜服用。服此藥后應忌魚。本藥有劇毒和麻痹作用,服藥后,出現麻痹萎軟,孕婦忌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須根1-3g,根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形態】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3-5m。小枝略呈“之”字形,幼枝紫綠色;冬芽錐形,生于葉柄基部內。葉互生;葉柄長2.5-3.5cm;葉紙質,近圓形或橢圓形、卵形,頂端銳尖或印尖,基部闊楔形或栽形,稀心形,兩側不對稱,長13-19(-26)cm,寬9-15(-22)cm,不分裂或3-7(-9)裂,裂片短銳尖或鈍尖,葉上面無毛,下面脈腋有叢狀毛,基出脈3-5(-7),成掌狀,側脈3-5對。聚傘花序腋生,有7-30(-50)花,花梗長5-15mm;小苞片線形或披針形,常早落;花冠圓筒形,長1-1.5cm;花萼先端分裂為6-8枚齒狀萼片;花瓣6-8,線形,長1-1.5cm,初白色,后變黃色,基礎部粘合,上部開花后鄭;雄蕊與花瓣同數而近等長;花盤近球形‘子房2室,柱頭頭狀、常2-4裂。核果卵圓形,長約5-7mm,直徑5-8mm,先端有宿存的萼齒和花盤,種子1顆。花期5-7月和9-10月,果期7-10月。本種與八角楓的區別為:葉片近圓形,不分裂或3-5裂,稀為7裂,葉柄長3.5-5cm;花1-7朵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花瓣長2.5-3.5cm;藥絲與花藥等長;核果長卵圓形,長8-12mm。花期3-7月,果期7-9月。 【生態環境】 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地或疏林中。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或疏林中。 【產地】 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陜西、甘肅、臺灣、四川、貴州、西藏等地。分布于華東、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河南、湖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土層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長江以南于2-3月播種,黃河以北在4-5月播種,按行距30cm開淺溝條播,第1hm2用種量75-90kg,播后覆土1cm或用草木灰覆蓋,出苗后逐次間苗,保持株距7-10cm。當苗高80-90cm時,可出圃移栽,于冬季落葉后或春季萌發前起苗,帶土定植,行株距2.5m×2m。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春季挖取老樹的分蘗苗栽種。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