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細辛《中藥全書》
【名稱】
細辛
【拼音】
Xixin
【英文】
Manchurian Wildginger
【日文】
サイシン
【拉丁文】
Herba Asari
【異名】
小辛《神農本草經》,細草《吳普本草》,獨葉草、金盆草《中藥材手冊》,萬病草《中國藥用植物圖鑒》,臥龍丹《安徽中草藥》,鈴鐺花《青島中草藥手冊》,四兩麻《湖北中草藥志》,玉香絲《中藥別名手冊》。
【性味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祛痰。
【藥用】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漢城細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mseNakai或華細辛A.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二種習稱“遼細辛”。
【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將虛外感。本品祛風散寒,達表入里。入肺經既散在表風寒,常與羌活、防風、白芷等同用,治療一般風寒感冒,如九味羌活湯;入腎經又除在里寒邪,常與附子、麻黃同用,治療惡寒無汗、發熱脈沉的陽虛外感,如麻黃附子綱辛湯。
2.用治頭痛,鼻淵,牙痛,痹痛。本品辛香走竄,能祛風寒,通鼻竅,止疼痛。用治外感風邪,偏正頭痛,每與川芎、白芷、羌活等同用,如川芎茶調散;若治痛則如破,脈微弦而緊的鳳冷頭痛,又當配川芎、麻黃、附子同用,如細辛湯。用治風邪犯肺,鼻塞鼻淵, 頭痛流涕者,可配辛夷、白芷、蒼耳子等同用。善治風冷牙痛,可單用細羊或與白芷煎湯含漱,或配蓽茇同煎含漱名細辛湯(《圣濟總 錄》)均有良效;若胃火牙痛者,又當配生石膏、黃連、升麻等清胃瀉火藥同用;若齲齒牙痛者,可配殺蟲止痛之蜂房煎湯含漱。治風 寒濕痹,腰膝冷痛,常配獨活、桑寄生、防風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
3.用于寒痰停飲,氣逆喘咳。本品辛散溫燥,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氣消痰,溫肺化飲,故可用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竄,喘咳,痰多清稀,常與麻黃、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龍湯;若外無表邪,純系寒痰停飲涉肺,氣逆喘咳者,可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 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湯。此外,本品辛溫行散,芳香透達,吹鼻取嚏,有通關開竅醒神之功。用治中惡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氣塞、昏不知人、面色蒼白、牙關 緊閉之屬于閉證、實證者,常與皂莢研末和勻,吹少許入鼻中取嚏,如通關散;亦可單用為散,吹鼻取嚏。
【注意】
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干咳忌用。反藜蘆。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用法用量】
煎服,2~5g;入丸散劑,用0.5~1g。外用適量。
【形態】
1.北細辛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莖橫走,生有多數細長的根。葉2~3片,心形或腎狀心形,長寬均8~12cm,先端鈍或短尖;葉柄長約15cm。花單生于葉腋,接近地面;花被筒壺狀,紫色,頂端3裂,裂片向外反卷;雄蕊12,花絲與花藥同長;子房半下位,花柱 6。蒴果肉質,半球形。花期5月,果期6月。分布于東北及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等地。生于山林下、山間陰濕草叢中;有栽培。
2.華細辛根莖較長,節間短。葉1~2片,心形,長7~14 cm,寬6~11 cm,先端銳尖至長銳尖,質稍薄,兩面疏生短柔毛;葉柄長10~15 cm。花被頂裂片平展而不反卷;花絲長于花藥。蒴果近球形。分布于陜西、四川、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生于山谷、溪邊和山坡林下陰濕處。
3.漢城細辛酷似華細辛;葉片較厚,葉下面通常密生較長的毛;葉柄有毛。分布于吉林、遼寧。生于溝谷灌叢及林下陰濕處。
【產地】
北細辛、漢城細辛習稱遼細辛;華細辛稱細辛。北細辛主產于東北,銷全國并出口。漢城細辛主產于吉林、遼寧,產量很小。華細辛主產于陜西、四川、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亦產,多自產自銷。通常以東北產者質優,華細辛以陜西華陰產者佳。
【栽培】
喜陰涼濕潤環境,耐寒;宜于土層深厚、疏松肥沃而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于7月上旬陸續采收種子,隨即播種。條播行距15cm,深3~4cm,覆±2~3cm,每畝用種量4kg;穴播行株距10cm×7cm,每穴種子7~10粒,也可分株繁殖,株行距7cm×17cm。播 后于翌春出苗,培育2~3年后定植或移栽。每年中耕除草2~4次,除施足基肥外,需追肥2次,如無自然林蔭,需搭棚遮蔭,蔭蔽度為 50%~60%。越冬前,畦面蓋草或用枯枝落葉覆蓋。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或在根際灌澆。蟲害有地老虎,可 用毒土毒殺或毒餌誘殺;黑毛蟲與蝗蟲,用2.5%敵百蟲粉劑噴霧或用0.1%可濕性敵百蟲液噴殺。
【品種考證】
細辛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于上品。以后,歷代本草對其形性、產地等均有進一步的記述。如《吳普本草》云:“細辛如葵葉,赤黑,一根一葉相連。”《名醫別錄》云:“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陰干。”陶弘景指出“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 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用之去其頭節。”《本草圖經》:“細辛生華山山谷,今處處有之,然他處所出者,不及華州者真..今人多 以杜衡當之。”《本草衍義》:“今惟華州者佳,柔韌,極細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葉如葵葉,赤黑,非此則衡 也。”《本草綱目》:“葉似小葵,柔莖細根,直而色紫,味極豐者,細辛也。”上述本草所云以華山、華陰、華州細辛為真為佳者, 均指陜西華陰及其附近地區的細辛,按其形性與產地分析,當為馬兜鈴科華細辛Asarum sieboldh Miq.。陶弘景所指產高麗者,系我國東 北及朝鮮的遼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或許還包括同地所產的漢城細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mse Nakai,至于產浙江的東陽、臨海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的細辛,恐系社衡或土細辛之類,正如《夢溪筆談》所 云:“東方、南方所用細辛皆杜衡也。”《本草從新》亦指出:“北產者細而香,華陰出者最佳。南產者稍大而不香,名土辛,又名馬 辛,以其葉似馬蹄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