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山茱萸《青陽客棧》 【名稱】 山茱萸 【英文】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Corni 【異名】 蜀棗(《本經》),鬾實、鼠矢、雞足(《吳普本草》),山萸肉(《小兒藥證直訣》),實棗兒(《救荒本草》),肉棗(《綱目》),棗皮(《會約醫鏡》),藥棗(《四川中藥志》),萸肉(《醫學衷中參西錄》),紅棗皮(《新華本草綱要》)。 【性味歸經】 味酸,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 補益肝腎,收斂固脫。 【藥用】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l. et Zucc. [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eb. et Zucc.)Nakai] 的果實。 【應用】 用于肝腎不足諸證。山茱萸微溫不燥,補而不峻,能平補陰陽,養髓榮筋,為治肝腎不足者所常用。如屬肝陰虛,眩暈耳鳴,骨蒸潮熱,腰膝酸軟,常與地黃、丹皮同用,以滋肝腎而清虛熱。如《小兒藥證直訣》六味地黃丸。若腎陽不足,腰痛腳弱,下肢覺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常與地黃合附子、桂枝同用,使“陽得陰助”,以補腎氣,如《金匱要略》腎氣丸。若肝腎素虛,腰酸腳弱之感為著者,常與杜仲、牛膝等同用以補肝腎,養髓榮筋,而強腰膝。 用于氣血滑脫諸證。山茱萸之味酸澀,能收斂固脫,凡氣血津脫散者,可用本品隨證所需,配以治本之藥同用。如病后陽虛,腠理不固,遍身汗出者,可與人參、黃芪、熟地、白芍等同用,“于補氣之中,兼以補陰,則陰能攝陽,汗不止而止矣。”如《辯證錄》攝陽湯;若冷汗不止,元氣耗散,氣息欲斷者,可急用本品大劑與人參煎服,以收斂固脫,如張錫純凡治汗多元氣欲脫者,必用本品,稱“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治心氣虛耗,怔忡不寧,可于養心之藥中,更用龍骨、牡蠣與萸肉并用,大能收斂心氣之耗散,如《衷中參西錄》定心湯。治腎虛氣喘,本品能補腎納氣,且酸斂之功,可斂肺氣耗散,常與五味子加入補肺納腎劑中用之。治腎陽不足,陽痿、遺精、遺尿,可與補骨脂等同用,以溫補腎氣,固精縮尿,如《扶壽精方》草還丹;老人小便不節或自遺不禁,可與益智仁、人參、白術同用,以溫腎益氣而縮小便;治五更腎泄,可與人參、白術、補骨脂等同用,以溫補脾腎,澀腸止瀉,如《醫學廣筆記》脾腎雙補丸,治婦女血崩,可用本品與白芍補肝收斂以藏血,配黃芪、白術補脾益氣而統血,俾固沖止血,如《衰中參西錄》固沖湯。 【注意】 命門火熾、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禁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落葉灌木或喬木。枝黑褐色。葉對生;葉柄長0.6~1.2cm,上面有淺溝;葉片紙質,卵形至橢圓形,稀卵狀披針形,長5~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疏生平貼毛,下面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具黃褐色髯毛。傘形花序先葉開花,腋生,下具4枚小型的苞片,苞片卵圓形,褐色;花黃色;花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盤環狀,肉質;子房下位。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400~1500m,稀達2100m的林緣或林中。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有引種栽培。 【產地】 主產于浙江臨安、淳安;河南南陽、嵩縣、濟源、鞏縣,安徽歙縣、石棣以及陜西、山西、四川亦產。銷全國,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山茱萸始載于《本經》,列為中品。《吳普本草》載:“或生冤句瑯琊,或東海承縣,葉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五月采實。”《別錄》載:“生漢中山谷及瑯琊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采實,陰干。”《本草經集注》稱:“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本草圖經》載:“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葉似榆,花白。”《綱目》收載于木部灌木類。《本草圖經》、《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均有山茱萸圖。從上述本草圖文記述看,古代所指山茱萸應為本種。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勿用雀兒蘇,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藥用。”“山茱萸核能滑精。”②陶弘景:“山茱萸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噉。既干,皮甚薄,當以合核為用爾。” 【商品規格】 杭萸肉:為產于浙江杭州一帶者。皮肉厚,色鮮艷,味酸濃,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山茱萸:又名山萸。為各地所產萸肉的統稱。以皮肉肥厚、色紅油潤、酸味濃、干燥無核、潔凈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山茱萸甙(Cornin即馬鞭草甙Verbe-nalin)、皂甙、鞣質、熊果酸(Ursolic acid)、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及維生素A。種子的脂肪油中有棕櫚酸、油酸及亞油酸等。果實含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羅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當藥甙(sweroside)及番木鱉甙(loganin)。此外,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酒石酸、蘋果酸、沒食子酸(gallic acid)、維生素A及約13%的皂甙。另報道含山茱萸鞣質 (cornustannins)1,2,3。近又分得雙環烯醚萜甙化合物山茱萸新甙(cornuside)。果核含β- 谷甾醇、白樺脂酸、熊果酸、沒食子酸甲酯、沒食子酸等。種子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和熊果酸。 【藥理作用】 1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山茱萸對非持異性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能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對環磷酰胺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促使其升高作用。山茱萸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均能增強休液免疫功能,促進正常與應激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及環磷酰胺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的溶血空斑形成細胞數,并能調節免疫抑制劑環磷酞肢受抑制小鼠的皮膚遲發自敏反應(細胞免疫)恢復事接近正常水平。山茱萸糖類亦有明顯促進免疫反應的作用。山茱萸水煎劑10g/kg灌胃使小鼠胸腺明顯萎縮,對肝、脾影響不明顯;減慢網狀內皮系統對碳粒的廓清速率;10g/kg,20g/kg能升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體的含量,而5g /kg作用不顯著;山茱萸5g/kg,10g/kg均使血清抗體IgG含量明顯升高,并能抑制服SRBC(綿羊紅細胞)所致小鼠遲發型足墊腫脹;10g/kg,20g/kg于抗原攻擊前給藥明顯減輕DNCB(二硝基氯代苯)所致小鼠接觸性皮炎;而20g/kg于抗原攻擊后3—5h給藥亦對接觸件皮炎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對體液免疫有—定增強作用,但減弱T淋l細胞功能。小鼠腹腔注射山茱萸總甙0.5mg/只,連續5d,能明顯抑制PHA(植物血凝素)誘導的脾淋巴細胞轉化,同劑量馬錢子素作用不明顯,熊果酸0.25mg/只,連續5d,則明顯促進淋巴細胞轉化。體外試驗,總甙和熊果酸明顯降低淋巴細胞轉化,馬錢子素高濃度有抑制作用,合適濃度時(0.016mg/m1)則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作用,說明熊果酸體內和體外效應是不同階段。正常小鼠脾淋巴細胞經總甙或馬錢子素處理后,細胞產生IL—2的能力提高,熊果酸處理后則淋巴細胞可完全喪失產生IL2的能力。而腹腔注射時總既使IL-2產生下降20%左右,馬錢子素提高80%,熊果酸可提高60%多。在IL-2等因子作用下,NK(自然殺傷細胞)等細胞轉變為廣譜殺腫瘤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簡稱LAK細胞)。在體外,總甙和熊果酸對LAK細飽的產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馬錢子素濃度超過0.25mg/m1才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藥物后,總甙組LAK細胞生成降低34%-63%,馬錢于素略有提高,熊果酸組則可增強50%-100%。熊果酸0.125mg/ml可殺死70%艾氏膠水癌細胞,87%的SP20細胞和97%的小鼠淋巴細胞,總甙在24h無明顯殺傷作用,馬錢子素有一定保護作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