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附子《中藥全書》 【名稱】 附子 【拼音】 Fuzi 【英文】 Prepared Common Monkshood Daughter Root 【日文】 ブシ 【拉丁文】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異名】 天雄,黑附子,鹽附子,淡附子,附片,白附片,黑順片,卦片,熟附子,鐵花(四川),五毒(河南)。 【性味歸經】 辛、甘,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藥用】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應用】 1.用于亡陽證。本品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激進第一品藥”。治久病體虛,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所致亡陽證,多與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陽救逆,如四進湯。治久病氣虛欲脫,或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每配人參用,如參 附湯。 2.用于虛寒性的陽萎宮冷,脘腹冷痛,泄瀉,水腫等證。本品辛甘溫煦,有峻補元陽、益火消陰之效。若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陽萎官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常與肉桂、山榮萸、熟地等同用,如右歸丸。治脾腎陽虛、寒濕內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瀉,常與黨 參、白術、干妻同用,如附子理中湯。治脾腎陽虛的陰寒水腫,多與白術、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陽不足、寒濕內阻的陰黃證,可與菌 陳、白術、干妻同用。治陽虛感寒,可配麻黃、細辛同用。 3.用于寒痹證。本品豐散溫通,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劇者,多與性枝、白術、甘草同用。 【注意】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服藥時不宜飲酒,不宜以白酒為引。反半夏、瓜蔞、白蘞、白及、貝母。本品用之不當,可引起中毒,癥狀見“川烏頭”條。 1.《本草經集注》:“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 2.《珍珠囊》:“與防風相反。” 3.《湯液本草》:“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 4.王好古:“服附子以補火,必妨涸水。”(引自《綱穴多用 目》) 5.《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6.《本草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 7.《本草經疏》:“若非陰寒、寒濕、陽虛、氣弱之病而誤用之于陰虛內熱,血液衰少,傷寒,溫病,熱病陽厥等證,靡不立斃。” 【貯藏】 鹽附子易吸潮變軟,宜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肪壓碎。生附子系毒品,應按《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貯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炮制品),回陽救問,進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調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灸之。內服宜制用,外用多用生品。 【形態】 多年生革本,高0.6~1.5m。塊根常2個并連,紡錘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側根甚肥大,徑達5cm。莖直立或稍傾斜,葉互生,革質,五角形,長6~11cm,寬9~15cm,3全裂,中裂片菱狀楔形,急尖,近羽狀分裂,側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 刻。總狀花序狹長,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寬約2cm,藍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cm,側萼片長1.5~2cm;花瓣2,無毛,有長 爪,距長1~2.5mm;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瞢菱果長約2cm。花期6~7月,果期7~8月。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多載培。 【產地】 主要栽培于四川,銷全國并出口。湖北、湖南、陜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栽培】 喜溫和濕潤的環境,怕高溫水澇;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地勢略高的砂壤土上種植,忌連作。用塊根繁殖,于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將收獲留種的小附子作種,按行株距30cm×17cm穴栽,每穴1個,深約7cm,每畝用種量80~130kg;也可砂藏于次年3~4月栽種。栽 前精耕細作,施足基肥,出苗后松土、除草,苗高13~17cm時進行修根,留下主根及兩邊各1個側生塊根(附子),修后培土追肥;5月 上旬第二次修根,削除莖基部密生的小根,并于行間開溝施腐熟堆肥或廄肥。修根后新塊根膨大迅速,需再追施一次廄肥或人畜糞水。為避免徒長,在株高50cm時將頂芽摘除,并隨時除去腋芽。日間應經常保持適當的濕潤。病害較多,主要有白絹病,可用50%多菌靈粉 劑1000倍液淋灌;葉斑病與霜霉病,均用65%代森鋅粉劑400倍液噴射;根腐病,可用50%退菌特粉劑和石灰、尿素混合后淋灌。蟲害有 蛀心蟲、銀紋夜蛾,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蚜蟲及葉蟬,需用40%樂果乳油100倍液防治。 【品種考證】 附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陶弘景謂:“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春時莖初生有腦頭,如烏鳥之頭,故謂之鳥頭。”韓保升謂:“正者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為附子,旁連生者為側子, 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蘇頌謂:“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種所產,..其畝高三、四尺,莖作四棱,葉 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實細小如桑椹狀,黑色,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本草綱目》載:“烏頭有兩種,出彰明 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是也。” 【商品規格】 過去商品附子形成一套很復雜的、數十種規格名彌.現只保留鹽附子、附片兩類。附片又有白片、黑順片、掛片、熟片、黃片五種規格。 (1) 鹽附子一等:肥大,體質沉票,附有結晶鹽粒,味成而麻、刺舌。每千克16個以內。二等:每千克24個以內,余同一等。三等:每干克80個以內,余同一等。 (2)白片 一等:為一等的附子去凈外皮,縱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體,片大。均勻。二等:為二等附子去凈外皮,片張較小,余同一等。三等:為三等附子去凈外皮,片張小,余同一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




